天安门的历史,天安城门的来历

综合资讯网 0 2025-03-26 14:35:04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天安门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天安门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天安门的历史?

天安门是北京和中国的象征。它的庄严肃穆的图形是我国国 徽的主要组成部分。天安门始建于公元1417年,它的设计者是明代著名的建筑师蒯祥。明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蒯祥奉 旨设计并建筑一座雕梁画栋的木构牌楼,叫做承天门,这就是最早的天安门。1457年7月,承天门被大火所焚。8年后,明英宗命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明末战乱中,承天门又被焚毁。1651年又 重新修建,新建城楼高33。 7米,广9间,进深5间,以示皇帝的尊严,并改称“天安门”。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天安门的历史,天安城门的来历

天安门以前叫承天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改称“天安门”,寓意“受命于天”、“安邦治民”。

天安门有什么历史?

天安门原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当时名叫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举行了开国大典,并被设计入国徽。

明朝永乐十五年,刚刚夺得皇位的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决定逐步将大明的都城从南京迁至自己的封地北平。兴建都城,都城内的架构自然要重新扩建,而天安门,也就是当时的承天门便是在这个基础上诞生于世的。

1、天安门最初的名字叫承天门,有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意思,之所以被改为天安门是因为原来的承天门两次被大火焚毁,直到公元公元1451年重建并更名为天安之门,之后又将牌匾上的字体更换为楷书,同时改为天安门。

  2、天安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最初的名字叫“承天门”,有“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寓意。但是承天门在公元1451年的异常大火中被烧毁,1465年又开始重建,但明末又被大火烧毁,直到公元1451年重建更名为“天安之门”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市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天安门历史如下。

元朝

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诏令以燕京作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

元大都从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兴建,到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建成,历时18年。大都城从里至外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大城。[3]

明朝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明大将徐达统率军队攻克元大都,更名为北平。[3]

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燕王朱棣将北平改称北京,暂称“行在”(皇帝在外时的行都)。就位后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3]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征召全国各地能工巧匠,开始大规模重建北京城。其时,江苏省苏州府吴县香山人蒯祥奉命设计建造皇宫,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承天门。[3]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承天门建成,为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因建造时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门,故命名承天门。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3]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3]

明天顺元年(1456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焚毁。

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由蒯祥设计并领衔重建了承天门。此次重建后的承天门,只是由原来的东西宽5间、南北进深3间,扩大为宽9间、进深5间,形制上由原来的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承天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是当时北京城里最大、最高的一座门楼。本次重修,也奠定了天安门的形制。[4]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再次被毁。次年再次重修承天门。[3]

清朝

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康熙年间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缮。[5]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炮轰天安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天安门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天安门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上一篇: 宝钢历史,宝钢历史陈列馆
下一篇: 九上历史提纲,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