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五十五师历史,张掖五十五师历史沿革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张掖五十五师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张掖五十五师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兴机场到张掖飞行距离
根据计划,北京大兴—银川—张掖航线每周一、三、五、日执飞,具体时间为:8:30从北京大兴机场起飞,11:04从银川机场起飞,13:10抵达张掖机场;13:55从张掖机场起飞,15:30抵达银川机场,18:25抵达北京大兴机场。
乾隆时期的甘肃监粮冒赈案是怎么回事?
在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甘肃流民灾民跑到京城,大嘴巴纪晓岚借和珅之口说出实情,最后派人查出真相,便说的是乾隆时期第一大贪腐案:甘肃冒赈案。这个案子掀起了所谓乾隆盛世的阴暗面,戳痛了敏感的神经,故而乾隆皇帝恼羞成怒,严厉处理了一大批涉案官员。 在圣旨中训示:
甘肃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剥民,盈千累万,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案内各犯,俱属法无可贷。
事情的起源在于平定西北叛乱之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朝廷发现甘肃粮饷亏空,而且似乎年年都干旱,让朝廷拨款。
加上当时的布政使王亶望生活奢侈,为人高调,动辄可以充款万两级,引发怀疑。乾隆皇帝发问:王延赞仅任甘肃藩司,何以家计如此充裕?其实,冒赈的弊端源于捐监制度(买卖功名),所得款项来筹集军费和维持地方财政的平衡。循化厅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反清起义平定之后,王亶望联合兰州知府蒋全迪,为各县预定灾情,领取朝廷赈灾银两:
按照各县报灾的轻重,定出收捐数额,由藩司衙门预定份数发单给各县,令各县照单开赈,谎报灾情,这就是所谓冒赈。
朝廷不都是傻子,按图索骥之下,一桩惊天大案逐步浮出水面。民间流传歌谣,王亶望敛财有道,往往是:一千两见面,两千两吃饭,三千两射箭。代价堪比与巴菲特吃一顿中午饭的拍卖价格了。
在乾隆时期官场上,几乎所有人独善其身很难。经过朝廷派员核查,牵涉总督、布政使及以下道、州、府、县官员113人,最终追缴赃银281余万两,可以说没有一个官员是未参与的。不仅如此,清代官场运作之事树大根深,牵扯广泛,案情也波及到直隶、盛京、江苏、浙江、云南、河南、陕西等多个省,很多大员牵扯在内,地域分布极广。
至乾隆四十六年初,甘肃省共有274450名报捐监生,收得银子15094750两,而各级官员,往往层层克扣,不入府库,经过严格审核,合计侵吞银子2915600两,数额之大,可谓前所未有。
故而乾隆知道真相后斥骂,没想到:官官相护之风,至于举朝皆然!乾隆决意借此政治吏治,于是降旨严惩涉案人员,表示不可因罚不及众仍存姑息:
总督勒尔谨赐令自尽、两任布政使王亶望和王廷赞、兰州知府蒋全迪依法正法;
甘肃捐监一事立即禁止,不得再借捐监敛财;
侵贪赈银千两以上的官员程栋、陈严祖等56名贪官正法;
免死发遣46人,革职、杖流、病故、畏罪自杀数十人。
代理陕甘总督的李侍尧,夙兴夜寐,最终革除利弊与积习,终于使得地方重回清明,流民得以安置。当然,乾隆对此也不是没有责任。他一开始放任捐官买卖功名,事情坐大没有及时纠正,西北军事费用太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酿成官场恶习,乾隆皇帝必然是责无旁贷,盛世走下神坛。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
乾隆46年,甘肃循化厅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因不满清朝对少数民族的压迫统治,率领着撒拉族人、回族人发动反清起义。在接连攻克了几个县城后,兵抵兰州城下。乾隆得报后,紧急抽调连城、凉州、陕西等地援军协助平叛,并派心腹大臣和珅督战前线。
不过,和珅除了善于聚敛钱财,讨乾隆欢心外,其军事才能实在太过平庸。数万清军依然抵挡不住苏四十三的进攻,战事一败再败。
乾隆只好将他召回汇报军情,和珅将战败原因归结于天气。他向乾隆汇报说,官军之所以剿匪无力,是因为甘肃数日都是连绵大雨。乾隆一听就来气,怒斥和珅:“甘肃地方官员连年上报干旱,哪来数日不歇的大雨,分明是你为自己的无能寻找借口。”
没办法,乾隆只好再派阿桂入甘肃督战,结果阿桂同样上奏“雨势连绵滂霈,且至数日之久”。
(和珅剧照)
至此,聪明的乾隆才联想到,历任甘肃官员之所以谎报旱情,很有可能是为了贪污赈灾粮食。
于是,清朝第一大贪污案“甘肃冒赈案”渐渐浮出了水面。
实际上,这起案件早在乾隆三十九年就已经发案了。当时的甘肃布政使王亶望赴任刚半年,就向乾隆奏报:“收捐1.9万名,得豆麦82万余石。”乾隆深表怀疑,责问陕甘总督勒尔谨“四不可解”: 甘肃民多艰窘,安得有近2万人捐监?民食尚且不敷,又安得这么多粮食捐监?捐监粮多达82万,经久必陈腐,又将安用?即使每年借给民间,何不留于阁阎,听其自为流转?
勒尔谨辩称,这些捐监者中绝大多数是外省人,而甘肃又是商贾汇集之地,很多粮商就在此地将多余的粮食卖给商人,商人们又转手将粮食捐给朝廷。乾隆找不到破绽,只好就不了了之。
王亶望是原江苏巡抚王师之子,曾考中举人,后又捐监得了一个知县。此人能力平庸,但善于逢迎巴结。曾在乾隆38年,趁着乾隆出巡天津之机,向他进献宝物,遭到了乾隆的当场拒绝。不过第二年,王亶望靠着贿赂朝中重臣,调任甘肃布政使,全面负责捐监收粮工作。
到任甘肃后,王亶望说动了勒尔谨,让他以甘肃地瘠民贫为由,在全省推行“捐粮为监”,以筹措赈灾物资,这就是所谓的捐监。
(清朝官员剧照)
本来,清廷实行捐监,是想给有志于仕途的学子开通一条捐纳的路径,只要捐纳了朝廷规定数额的粮食,学子们就可以得到监生的称号,就有资格进入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就读,还可以参加乡试并进入仕途。
大约到了乾隆31年,有的地方官员就擅自用银两替代了粮食,这为官员的贪腐创造了条件,反而对储备救灾粮食毫无益处,朝廷为此明令禁止了这种做法。
王亶望本就是一个善于阿谀奉承、贪赃枉法之人。他一到甘肃,就打起了捐监粮的主意。在勒尔谨的支持下,王亶望串通朝廷要员,一起上奏朝廷,请求允许用银两替代捐粮,蒙骗乾隆准奏。
其后,王亶望又将蒋全迪调任兰州府知府,两人随即沆瀣一气,将捐监粮用银两替代,规定以55两白银换一个监生名额,另收手续费4两,杂费1两,合计60两白银。这些捐监银两,后来大部分进入了两人的腰包。同时,王亶望还常年谎报旱灾,编造各县灾情,将贪污的银子谎称全部用于赈灾了。
王亶望还利用贪污的银两,在朝中大肆活动,拉拢腐蚀重臣,一起在乾隆面前为其美言。乾隆在不明实情下,还将他升任为浙江巡抚。
(乾隆剧照)
当王廷赞任职甘肃布政使后,发现了这其中存在的贪腐行为,不过他不但没有据实举报,反而进一步简化了捐监的繁杂手续,让官员们贪污起来更加方便。
几年时间里,甘肃的一众官员共贪污赃银一千多万两,几乎牵涉到甘肃的全部大小官员。主犯王亶望、蒋全迪、王廷赞、勒尔谨等人被处死,朝廷在查抄王亶望府邸时,查出其家产折合白银300万两,以及一些名贵的字画古董等。
贪污2万两白银以上的官员近60人,全部被乾隆诛杀。其余官员要么被流放,要么被梃杖,也有人不堪压力,畏罪自杀了。整个案件共查出涉案者200多人,震惊朝野,也让乾隆勃然大怒。
“甘肃监粮冒赈案”其实只是乾隆朝后期官员贪腐的冰山一角,远不能反映出当时贪腐成风的官场黑暗全貌。但从此案中,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出,清朝政治实际上已经腐朽不堪,病入膏肓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张掖五十五师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张掖五十五师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