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的历史,大雁塔的历史背景简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雁塔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大雁塔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雁塔历史典故?
大雁塔历史典中有很多关于大雁塔的故事和典故,以下是其中一些:
大雁塔的建造: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文德皇后,下令建造大雁塔,以存放从印度传来的佛经。大雁塔最初建于公元652年,是为了纪念文德皇后而建造的。
玄奘法师:唐代著名的佛教高僧玄奘法师曾经到印度取经,带回了大量的佛经。他在唐朝时期曾多次到达长安,为了保存这些佛经,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建造大雁塔,以供佛经存放。
佛塔倾斜:据传说,大雁塔在建造过程中曾经倾斜,但是工匠们没有放弃,而是用了一些特殊的方法来纠正倾斜。这些方法包括在塔底挖掘深坑、加厚塔基等。
塔内佛像:大雁塔内有许多佛像,其中最著名的是玄奘法师的佛像。这尊佛像高达10米,是由唐代著名雕刻家韩滉所雕刻的。
塔的修缮:大雁塔在唐代以后多次修缮和扩建,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的一次修缮。明代的修缮使大雁塔更加稳固,也使它成为了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之一。
这些故事和典故都反映了大雁塔在唐代佛教文化和建筑史中的重要地位,也展示了唐代人民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推崇。
大雁塔是唐代长安城的一座佛塔,始建于公元652年,建筑高64.5米,因形似飞翔的大雁而得名。大雁塔有一个关于佛经传世的历史典故。
公元7世纪,唐代大唐贞观年间,唐高宗派遣玄奘法师前往印度朝僧学习佛教经典。玄奘法师历经千辛万苦,历经三次西行东归,经过17年的奔波,终于将400多部佛经带回中国。
玄奘法师回到长安,唐高宗为他修建了大雁塔,用于存放他带回的佛经。大雁塔成为唐代佛教文献保存的重要场所,也成为了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
现在,大雁塔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古迹之一,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欣赏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遗产。
据传说,唐朝开元年间,印度高僧三藏法师玄奘前往印度取经,途中遭遇艰险,被困于沙漠中。后来,他得到了一对大雁的相助,于是便把大雁带回中国。为了纪念这一情况,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在长安城南建造大雁塔,以供奉那对相助过法师玄奘的大雁。
提到大雁塔自古以来就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由唐代僧人玄监造,目的是为了收藏佛经和珍宝。
相传古印度境内的一个寺院里,和尚信士信奉小乘佛教的教徒可以吃三种肉:雁庆、鹿肉和犊肉。
一年闹饥荒,几个和尚看到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就说到“菩萨应该知道我们的肚子饿了吧”话音刚落,一只大雁就坠落在地上,死在他面前,这和尚又惊又喜,其他和尚觉得这是佛祖在教化他们就在大雁掉下来的地方埋葬了它,并建了一座佛塔,取名为雁塔。
玄在印度游学时瞻仰了这座雁塔,回国后就按照印度的雁塔形式建造了大雁塔。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代高僧玄奘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
玄奘法师从天竺取回佛经,曾在慈恩寺主持寺务,以“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并妥善安置经像舍利为由,拟于慈恩寺正门外造石塔一座,遂于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三月附图表上奏。
大雁塔,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大雁塔,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了,是古城西安独具风格的标志。
大雁塔初建时只有5层,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
后经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层,底边各长25米。
大雁塔是中国楼阁式砖塔的优秀典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雁塔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雁塔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