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的成语,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典故的成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有关历史典故的成语?
1.纸上谈兵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2.老马识途
成语故事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释义“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画蛇添足:出自《庄子·外物》。故事中,有人画了一条蛇,但觉得不够完美,于是又在蛇身上画了几只脚,结果反而破坏了原本的完美。成语“画蛇添足”形容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杯弓蛇影: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故事中,有人在喝酒时看到杯子和弓的倒影,却误以为是蛇,产生了恐惧。成语“杯弓蛇影”形容因过分敏感而产生的多疑和恐惧。
守株待兔:出自《庄子·外物》。故事中,有个农夫每天守在一棵树旁边,希望能够捕捉到路过的兔子。结果有一天,一只兔子撞到了他种的树上,农夫得到了意外的收获。成语“守株待兔”形容不主动努力,只依赖运气和机遇。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词组,通过特定的意义和用法,用来表达特定的含义。
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1. 四面楚歌:比喻处境困难,四面受敌,无处可逃。
这个成语源自战国时期,楚国被困在了敌对国家的包围中,形势非常糟糕。
2. 铁杵磨成针:形容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最终会取得成功。
这个成语源自佛教传说,讲述了一个少女磨一根铁杵成为针的故事,用来形容勤奋和毅力。
3.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或不恰当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这个成语源于《庄子·外篇》,讲述了一个人在画蛇的画上继续加上了蛇的脚,导致画作变得多余而不合理。
以上是一些与历史典故相关的成语,它们都蕴含了深刻的含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典故的成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