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简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和由来?
问鼎中原是出自《左传》中的典故,主要内容是楚庄王以借口讨伐小国向周国的使者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的故事,大有夺取周王朝天下的趋势。而现在的成语“问鼎中原”中,比喻企图夺取天下的意思,也用做比喻有私心,想占据所有的意思。
鼎被视作传国的重要的器具,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因此鼎就被赋予“显赫”、“尊贵”、“重大”的意义。
问鼎中原的典故?
最早出自于先秦·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
典故:
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为得天下者所据有。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首都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
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实力雄厚、图霸天下的楚庄王见了王孙满,询问九鼎大小轻重。王孙满听出了弦外之音,答道:“九鼎的大小轻重在乎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自身。”楚庄王见王孙满拒绝了他,就夸耀楚国的军事力量加以威胁,说道:“你不要自恃有九鼎,光我们楚国士兵在战场上折断的敌人的戈尖矛头,就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倨傲少礼的楚庄王,善辩的王孙满进行了巧妙的反驳,他先绕开楚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他说:“大禹统治天下,天下九州,每州都送来出产的青铜,铸成了九鼎,象征整个天下。夏桀无道,鼎就迁到商朝;过了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迁到了周朝。可见,只要有德义,鼎虽小也很重,重得很难搬得走;如果没有德义,鼎虽大也很轻,轻得很容易失去它。从周成王把鼎安放在郏鄏那算起,已经传了三十代,七百年。”最后又说:“周室虽然衰微了,但是天命还没有完,还不到被人取代的时候,所以宝鼎的轻重,你还是不要打听了吧。”听了王孙满义正词严的一席话,楚庄王打消了非分之想。他也自知还没有取代周室的实力,于是偃旗息鼓,告辞而去。
问鼎中原是典故中的典故,因为它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分裂中原奠定了基础。
根据《史记》记载,周文王死后,其子周武王被召回辅佐,最终打败商纣王,建立了周朝,统一了中原。
然而,周武王死后,诸侯又开始争夺中原霸权,之后的历史就是春秋和战国的连续动荡。
典故中的“问鼎”,则是指诸侯们为了争夺霸权而趋之若鹜,希望自己成为中原之霸。
这是一段充满戏剧性和历史意义的故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统一和分裂的循环状态。
问鼎中原是一个历史典故。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前202年,秦朝灭亡,项羽和刘邦等诸侯争夺天下。
项羽一度占领洛阳,自称为“西楚霸王”,企图问鼎中原,成为天下霸主。
然而由于项羽麾下各路大将自相残杀,又发生了淝水之战的失败,最终导致了项羽失败,刘邦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问鼎中原失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著名故事。
此典故反映出了中国历史上秦末乱世的混乱和诸侯的争斗,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服从中原的传统思想。
问鼎中原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
鼎:古代一种三足或四足两耳的器皿,禹铸九鼎,夏、商、周三代视为传国之宝,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
原指楚王问鼎,有取而代周之意。后用于比喻有夺取国家政权的野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问鼎中原的历史典故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