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历史,紫砂壶历史发展时期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紫砂壶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紫砂壶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紫砂壶是历史文物吗?
紫砂壶不属于历史文物。历史文物是指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国家认定为有待保护的遗迹、建筑物、古物等。紫砂壶虽然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但它并不是历史文物,因为它的制作时间较短,一般不会被国家认定为历史文物。
紫砂壶幻彩工艺的历史?
1200年
紫砂壶上的变色颜料是在宋朝发明的,到现在已经发明了1200年了。
茶壶遇热水变色原理为茶壶外面有一层感温材料,里面有的是紫砂或者树脂,感温材料遇到热水就变色,所用的材料都是热敏材料,耐高温大约在320摄氏度。
“紫砂”的来历是怎样的?
首先感谢邀请,这个问题说实话不好回答,因为具体的来历没有真正的说明,这里我用顾景舟的一段话说说吧,顾景舟认为:根据对古窑址的发掘,紫砂壶最早可追溯到北宋中期,距今大概有一千年的历史,宋代紫砂陶尚在萌芽阶段,一般的产品比较粗,泡茶的话从明代开始,茶风的盛行推动了紫砂壶的发展,明代应该算是紫砂的鼎盛时期了,万历,天启时期是成熟高峰期,有名的匠人很多,最著名的有供春,李仲芳,徐友泉,陈仲美,时大彬等等,明代的壶胎质较粗的,然后到了清代,才慢慢变细,康熙乾隆当时有陈鸣远,嘉庆道光时期有陈曼生,杨彭年,制壶水平明显提高,到了同治光绪则稍逊色一点,晚清邵大亨是一位杰出的紫砂艺人,也可以说是承先启后的人物,抗战爆发后一落千丈至人亡艺绝,近代的话,程寿珍的作品,总体讲气魄,不求细部刻画!(以上抄自紫砂壶典,稍微改动了一点点,说实话具体紫砂的来历众说纷纭,但是时间年代确实很久远!到当代,我个人觉得紫砂壶我更看中壶的气魄,气度,整体的感觉,刚开始我也喜欢盯着细节看,后来慢慢喜欢壶的整体感觉了,所以说茶壶我个人认为实用兼好看最重要,不要花里胡哨,越简单越大方越好看!)
欢迎关注【懂茶帝】
紫砂壶的出现要追溯到1513年,为明正德八年。
那一年宜兴的金沙寺,注定是与往年不同的,因为一个学子的借宿,使多年后的我们有了一个败家的项目……
“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
——《阳羡瓷壶赋·序》吴骞(吴颐山的后人
那年的某月某一天,一位年轻的学子携一小书童到金沙寺借宿,学子名为吴颐山,小书童叫供春。
吴颐山是一个很有礼貌的小伙儿,因为明年要进京赶考,所以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书房里学习读书,不敢轻易出来浪!
但他的小书童供春就没这个困扰啦,十几岁的孩子,正是好玩的年纪,很快就和僧人们打成了一片。
供春除了帮主人吴颐山处理生活上的杂事,他其余时间都是和僧人一起,跟着学习一些寺庙的文化知识。
有一天,供春发现寺里的僧人将制作瓮缸的细土加以澄练,做成胎坯,把中间刳空,制成了壶样。
供春也跟着学习,淘来细土,做成了一把“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的茶壶,这把壶便是一片叶子等了几千年的紫砂壶。
▲供春壶
说起供春的主子吴颐山,这个人是真的文人,平时交往的小伙伴有唐伯虎、祝枝山等名人。所以供春侍奉久了,也耳濡目染地学习很多,很有审美眼光。
所以,供春参照金沙寺旁边银杏树的树瘿,做了一把树瘤状的壶。这把壶古朴可爱,造型自然,很受士子名流的喜欢,一下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供春壶。
▲供春壶
吴颐山在第二年的考试中,成功取得进士,踏上仕途!但古往今来,做官的人何其多,吴颐山也没有什么壮举,自然湮没于浩瀚的历史中了。
这个小书童可不一样,供春因为这把壶,开辟出一方新天地,他制壶出名后,便自立家门,以做壶为生。后来收了一批徒弟,将自己的制壶技艺流传开来。供春用自己的人生告诉大家:成功的路不只有一条!
在紫砂壶的传承历史上,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时大彬,时大彬是宋尚书时彦的裔孙,其父亲也善于做壶,他的制壶技艺,传自他的父亲。
时大彬对作品很严苛的,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强迫症,估计星座是处女座……因为做出来的壶稍有瑕疵,就敲碎废弃,有时候烧出来的壶挑不出一把满意的,就全部敲掉,一把不留。
精益求精,使时大彬的壶越做越好,他擅长用各色陶土,会在陶土中添加砂缸土、碎瓦土,做出的壶“沙粗质古肌理匀”,被后人称为“时壶”。
▲时壶
“时壶”造型多样,主要有四方、梅花、八角、僧帽、提梁等型式,造型流畅,风格高雅,妙不可思。
因为时大彬严苛的态度,他做出的壶壶盖、壶身贴合性很好,合上后提起盖子,壶身不坠。
吴颐山的后人吴骞,又一次在《阳羡瓷壶赋·序》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这是紫砂壶历史上的一次转变。
“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琅邪太原诸公品茶试茶之论,乃作小壶”。——《阳羡瓷壶赋·序》吴骞
意思是,时大彬最初的作品大多是仿制供春样式,全部是大壶。后来,他四方游学,结交了陈继儒、王时敏等文人墨客,与他们品茶论壶,受到了很多启发,开始尝试做小壶。
从大壶到小壶的转变,是紫砂壶历史上的一次很重要的改变,一直到今天,我们的紫砂壶基本以小壶为主、大壶为辅。
以供春、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为代表的紫砂壶大师开启了茶具的新时代;之后,紫砂壶经陈鸣远、惠孟臣、陈鸿寿、杨彭年等明清大师的推波助澜,到近现代制壶大师顾景舟时,紫砂壶已经具有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紫砂壶除了艺术审美方面,它能流传到至今让我们依旧使用,功用性才是最重要的。它的透气性,在泡茶时,给予茶之真香、真味。
感谢那个顽皮聪明的小书童,让那片叶子,有了最好的归宿!
花钱花太多的童靴,也别怨他奥……
每天分享实用茶知识,邀请专业人士为你答疑,欢迎关注我们哦!
紫砂的起源从历史书籍的记载(第一本记载紫砂的书籍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和文物的出土(第一把出土的紫砂壶明代的吴经提梁)都显示紫砂起源于明代,但是紫砂的发现是一个慢慢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有的,古代宜兴就属于陶都在发现紫砂之前陶业就已经很发达,随着饮茶习惯的变化明开始散茶成为主流替代饼茶,使用壶泡茶成为主流,在宜兴这个地方发现紫砂这种泥料更适合制作小壶慢慢的和其他陶区分了开来。后来又经过供春,时大彬,陈曼生,陈鸣远他们努力,在工艺和文化上的创作形成了紫砂文化。
“紫玉瓯”、“紫瓯”,是宋代文人对宜兴紫砂壶的雅称:范仲淹有“黄金碾衅绿尘飞,紫玉瓯心雷涛起”(《和章岷斗茶歌》)的名句;无名氏有“紫玉瓯圆,浅浪泛春雪”(《醉落魄•一 斛珠》)的吟唱;米芾有“轻涛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满庭芳•绍圣甲戌暮春与周熟仁试赐茶》)的词作;欧阳修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和梅公仪尝茶》)的赞叹……
“紫泥”,也在宋代文人笔下露面:梅尧臣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指“团茶”)新品 泛春华”(《依韵和杜相公谢蔡 君漠寄茶》)的佳句……
“紫砂”,同样在明代文人的作品中出现:徐渭有“青箬旧 封题谷雨,紫砂新罐买宜兴”(《惠 虎丘茗谢之》)的描述……
文人雅士们,虽然早就把宜兴的砂壶称作“紫玉瓯”和“紫瓯” 了,文人雅士们,虽然也早就把宜兴的砂泥称作“紫泥”和“紫砂”了,但是,文人们看到的是烧成品,制壶人关注的是制坯件, 二者的颜色差异是极大的。文字的流传需要文化层面的同步,制壶者们哪有闲暇去研判诗词歌赋中的赞誉。眼见为实,见色起意, 以色取名,“青泥”、“紫土”、 “朱砂”,五花八门,名目繁多,行当也就叫成“泥行”、“青泥业”了。
北方人则称紫砂壶为“泥性壶”、“瓦壶”、“陶壶”、 “砂壶”,仅是为与瓷质壶区别而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紫砂壶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紫砂壶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